学术报告:生命系统与量子理论及相关学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1-04浏览次数:37

报告人:邱锡钧 教授(上海大学物理系)

报告时间:1110日上午1000

        地点:南楼203

邀请人:蒋维洲

 

摘要: 相对于研究微观世界不同层级自由度(如原子核中的核子、核子中的夸克)的还原论主流方向,作者从量子理论的“整体论”思想出发研究生命物质体系中(如细胞微管)的电子自由度,探索量子规律与生命系统的关系。对于整体论的源流、真空现象以及物理真空也将结合其它相关学说作简要阐述。

 

个人简介: 邱锡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59年-1960年,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进修两年,师从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原理创建人于敏先生。在于先生指导下,参与氘-质子削裂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并接着负责一项课题的研究,即用低能复合核反应机制从理论上解释我国第一个低能核反应实验给出的6.8MeV质子对Cr等原子核的弹性散射实验角分布及国际上有关的一些实验数据。1962年调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科研工作。1979年提为副研究员, 1985年升为研究员,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曾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兼物理专业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93年起进入上海大学物理系工作,主要从事多体量子理论和凝聚态物理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曾多次在美国著名大学作长期访问学者,先后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在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已培养博士10余名、硕士20余名、指导博士后若干名。

在核物理研究领域,1987年-1993年间曾获国家多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3年-1998年,曾获得国家科委攀登计划(九十年代理论物理重大前沿)专项基金资助。科研项目评价某些核参数的理论计算获国防科委1979年重大科研成果奖;共振群理论方法和发展及其应用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EMC效应的理论研究获国家教委199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核内核子的夸克结构与相对论多体理论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91年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主持强子和核的夸克胶子结构上海国际学术会议并主编该国际会议论文集。

近年来主要从事强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生物物理的研究。论文代表作有: Energy Deposition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s in Hot Super-compressed PlasmaJ. Plasma. Phys. 2006);laser-induced dynamics in two-level systemJ. Mod. Phys. 2007); Pseudo-Spin Model for the Microtubule Wall in External FieldBioSystems 2005);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Wall of Cytoskeletal Microtubule J. Biophys. 2007 )等。